尊龙凯时- 尊龙凯时官方网站- APP下载石头缝里粮果香

发布日期:2025-10-07 10:54:12 浏览次数:

  尊龙凯时,尊龙凯时官方网站,尊龙凯时APP下载

尊龙凯时- 尊龙凯时官方网站- 尊龙凯时APP下载石头缝里粮果香

  9月9日,《科学时报》记者随专家走进了贵州省喀斯特典型地区毕节市。在前往该地区之前,记者的记忆中只有教科书上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八山一水一分田”,属于中国的老少边穷地区。在贵州省境内,以毕节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山地石漠化严重。

  “在这片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目前生活着近800万人口,即每平方公里有488人,约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存度极高。因此,人口压力是这里退耕还林的重要障碍,也是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障碍。”一位当地科研人员介绍说。

  然而,行进在贵州毕节地区的高山峡谷之中,在乌江流域,人们见到的是一片待收的金色玉米和间隔其中的苍翠树木,间或可以看到一些的白色岩石。一路上,百姓的低矮瓦屋大多变成了充满苗族风情的吊脚楼,有的甚至不亚于北京郊外的别墅,让人好不羡慕!这也让人感到喀斯特的石头缝里,有的不仅是令人沮丧的水土流失,也蕴藏着创造潜力。

  科技专家一行实地察看了科技部“十一五”攀登计划部署的“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的项目点。项目试验示范区选择在一个名为“鸭池”的地方。

  承担项目的专家说,这个示范点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洼地,其周围的坡耕地土层较厚,区域内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突出。在高土地垦殖率条件下,大量植被受到破坏,山坡上仅存少量的藤刺灌丛,保水保土能力差,使得示范区内土壤侵蚀强烈,耕地退化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农民生活贫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在这里,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山坡上有石头砌成的田埂,生态专家称之为“坡改梯”,即为了挡住泥土流失建设的工程。走进玉米地,人们才发现,地里还栽种着一些尚未长高的核桃树。这也是保持水土的一种方式,因为粮食作物的种植必须年年开垦土地,使得土质松散,一旦下雨,泥土就会流失。而树木为多年生植物,能紧固泥土。

  在攀登计划项目实施中,科技人员既要考虑保证当地农民的粮食生产,又要考虑水土的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因此,他们指导农民对坡底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好的区域,采取相关梯化技术,保障基本口粮;在坡度较大的区域,种植适宜当地的优良经济树种,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在坡顶土壤极薄地段,则种植防护林,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增加森林覆盖率。

  据悉,采用类似方法,科技人员已在贵州省花江地区取得很好的成效。但今年该项目在毕节地区尚不能见到明显效果这是因为项目实施时间仅有3年多,加之2008年我国南方的冰冻灾害导致毕节地区种植的核桃树大部分死亡,而2009年云贵高原又遭遇严重的干旱,给作物生长带来沉重打击。

  “目前在玉米地里看到的核桃树大部分是今年年初补种的,所以被玉米秆挡住,看不见,还不能创造经济效益。”研究人员解释说。

  最重要的变化是,毕节地区的百姓逐步改变了一贯只种玉米的耕作方式,他们坚信科技会带来新的生活和希望,很愿意配合科技试验。

  科技人员介绍,今年鸭池试验区农民的玉米收成大约能达到好年成的1/3。他们希望两年后新培育的核桃等经济林能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这样才能使农民看到转变经营模式带来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农民还会怀疑科技的力量。

  “贵州不是水资源匮乏的省份,每年降水不少于1000毫米,而天上之水从石头缝里流走了,水只是匆匆过客。”同行的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秦水介说。

  为了留住水资源,研究人员在示范核心区的一个站点石桥小流域建设了一座小型地下水水泵站,以便干旱时引水浇灌山上的庄稼,同时给农民家里引入自来水。

  研究人员还在流域出口建立了毕节石桥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站,安装了自记雨量计、人工雨量计、干湿温度计、自记水位计、悬移质泥沙采样器、电子天平等仪器;在小流域地下水出口处建立了水土流失II号和III号站。

  此外,他们还在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坡度、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建立了17个径流场,形成了小流域完整的监测体系,对流域内的水文、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监测,以便研究更好的生态保护措施。

  研究人员说,针对石漠化坡耕地多、土壤持水能力差、人均基本口粮田不足等问题,他们采用石漠化环境坡耕地梯化与小型水利水保优化配置技术及基本农田建设配套田间生产道路、引水渠、排涝渠坡面及沟道水土保持措施,构成一个完整、优化的坡面综合治理体系。在衍生及培植的生态产业方面,生态林业主要发展核桃、板栗等适合温凉气候、宜储存运输的经济林果;生态畜牧业主要发展奶牛、肉鸡、蛋鸭等养殖,2009年直接经济效益808万元,是2005年的3.6倍;生态旅游业以乡村农家乐为主,2009年直接经济效益145万元,是2005年的1.68倍。

  研究人员通过遥感分析与地面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发现,2005年和2009年对比:示范区植被覆盖率提高了11%,土壤侵蚀模数降低了49.74%,石漠化(轻度以上)面积比例降低了13%,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65%。

  “几年前我来过这里考察,现在生态变化很大。”应邀对毕节执行国家攀登计划项目进行检查的北京大学教授蔡运龙说。

  专家们介绍,课题组在毕节鸭池示范区,针对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退化生态系统破碎、人口压力大、水土流失严重、农村社会经济贫困的实际,经过近4年的研发与示范,初步建立了混农林业与石漠化综合防治模式及技术集成;在乌江北盘江分水岭清镇红枫湖示范区,针对喀斯特盆地轻度中度石漠化退化生态系统和缓、水土流失中等、城郊型社会经济基础较好的实际,经过近3年的研发与示范,初步建立了生态产业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及技术集成;在北盘中游流域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针对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退化生态系统陡峻、基本无土可流、农村社会经济有一定基础的实际,经过近3年的研发与示范,初步建立了生态维护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及技术集成。

  贵州省科技厅随行人员介绍,课题组建成的毕节鸭池、关岭贞丰花江、清镇红枫湖3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被贵州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示范区,示范区所在县为省级示范县。课题组通过“政府+专家+公司+农民”的参与合作体系,建立了政府搭台,市场为导向、公司为主体、专家为纽带、农民为基础力量的各方参与式合作机制。通过林草林粮粮草间作,把课题的生态建设目标与农民的利益有机结合,取得了农民的普遍认同。

  与此同时,专家们认为,目前石漠化治理中还存在耐旱乡土物种选育不够、植被恢复稳定性和适应性差、水土配置不合理、牧草生产力低下、草畜不平衡和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将结合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在贵州喀斯特地区选择毕节高原山地并兼顾原有的花江高原峡谷作为试验示范区,重点开展植被适应修复与抗冻耐旱群落配置、水土综合整治与合理调配、草地生产力维持与草食畜牧配置、石漠化社区种养配套与能源结构优化配置等研究,形成适合喀斯特环境特征,具有明显生态效益、产业效益和惠及民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模式与生态衍生产业技术集成。

  课题的实施为国家“十一五”期间在贵州设立55个县的石漠化治理专项提供了科技支撑,并将为以后开展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南方8省(区、市)同类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大规模综合治理提供治理模式、技术体系和示范样板。

  秦水介最后开心地说,现在人们介绍贵州的顺口溜已完全不同了,如今贵州人可以骄傲地说:“地无三尺平,处处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