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尊龙凯时官方网站,尊龙凯时APP下载前几天回老家探亲,刚到村口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几栋崭新的两三层小楼拔地而起,与传统的老房子形成鲜明对比。更让我意外的是,这些新房子的主人竟然大多是在城里生活多年的老乡。村里的李叔告诉我:这两年城里人回来盖房子的可不少,光去年就有七八家动工,有的是本村人,有的甚至是外地人专门来买地建房的。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我的家乡,全国很多农村地区都在上演类似的一幕。根据住建部2025年初发布的《农村住房建设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农村新建住房中,约有32%的建房主体为常年居住在城市的人员,这一比例比2020年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城里人为何扎堆回农村盖房?这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变化?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访了多位返乡建房者和农村建设相关从业者。
房价差异是最直接的驱动力。当前,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普通家庭购房压力巨大。据房产研究机构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全国房价监测报告》显示,一线城市新建商品房均价约为63000元/㎡,二线元/㎡,而县城及农村地区仅为3500-5000元/㎡。同样的建筑成本,在农村可以建造一栋宽敞的独栋住宅,在大城市却可能只够买一个小户型的首付。
我的大学同学小张在北京工作十多年,一直租房居住。去年,他决定在老家县城附近的村子里建房。在北京买个70平米的小两居至少需要700万,还得背30年房贷。而在老家,花50万就能盖一栋200多平米的三层小楼,宽敞明亮,还有院子。小张说,虽然平时还是在北京工作,但至少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周末和假期可以回去住住,将来退休也有地方。
居住品质追求是第二大原因。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城市高密度开发带来的拥挤、噪音、空气质量问题让很多人向往更加宽敞、安静、自然的生活环境。而农村恰好能提供这样的条件:大面积的住宅空间,独立的院落,清新的空气,以及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周先生是某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去年在老家县城旁边的村子里建了一栋两层小楼。城市的公寓再好,也是笼中鸟。在这里,我有自己的院子,可以种菜养花,晚上能看到星星,早上被鸟叫声唤醒。虽然工作日还是住在城里,但每个周末回来,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周先生说。
交通条件改善是支撑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过去,农村交通不便是阻碍城市人返乡居住的主要障碍之一。但近年来,随着高铁网络的扩展和农村公路的升级改造,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2025年初交通部门数据显示,全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5.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超过55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8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我朋友王先生在杭州工作,去年在距离市区70公里的农村老家盖了新房。十年前回老家要两个多小时,现在高铁20分钟就到了,开车也就一个小时。这样的距离完全可以接受,甚至比在市区通勤还方便。交通的便利使得城市工作,乡村生活的双栖模式成为可能。
疫情后的生活方式转变是推动这一现象的催化剂。2020年疫情爆发后,远程办公模式得到普及,许多职场人士不再需要每天到办公室打卡,工作地点的选择变得更加灵活。即便在后疫情时代,这种工作方式仍在许多行业保留下来。据人力资源机构2025年初的调查,全国有超过28%的企业仍然保持完全或部分远程办公模式。
李女士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去年在老家附近的村庄建了房子,现在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那里远程工作。我的工作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稳定的网络,现在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很好了,4G/5G信号覆盖广泛,家里也安装了光纤。在这样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工作,效率反而更高。
情感归属与养老需求也是重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很多在城市打拼多年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故乡的联系,寻找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特别是对于45岁以上的群体,返乡建房既是对未来养老生活的规划,也是对情感归属的满足。
我的表哥在上海工作了二十多年,前年在老家村子里建了新房。年轻时只想着往外跑,年纪大了反而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在老家盖房子,一方面是为了将来退休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想给子女留下一个老家的概念,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表哥说。
农村居住环境的持续改善也为返乡建房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提升,自来水普及率、垃圾处理率、道路硬化率等指标不断提高。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超过95%,农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7%。同时,农村的商超、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也在逐步完善。
不过,城里人返乡建房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首先是身份认同问题。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返回农村后,可能面临文化适应和重新融入的困难。城乡之间的生活习惯、社交方式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如何平衡这些差异是返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虽然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医疗、教育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对于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生活质量。
再者是土地取得和建房手续的问题。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有严格限制,非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常难以直接获得宅基地。不少城市人通过亲友关系、旧房改建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
面对这些挑战,返乡建房者们也在探索各种解决方案。有些人选择在县城或乡镇中心附近建房,既保留了乡村生活的舒适性,又能享受到基本的城市配套;有些人采取双栖生活方式,平日在城市工作,周末和假期返回乡村;还有些人组成返乡社区,通过互助形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不便。
从更广泛的社会视角看,城里人返乡建房现象折射出当代中国人居住观念的转变。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城市化浪潮后,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好的生活,不再简单地将城市生活等同于高质量生活。住房不仅仅是居住场所,更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和价值观的表达。
这一趋势也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返乡建房群体通常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文化素养,他们的到来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资源。在一些地区,返乡群体甚至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和文化活动的发展。
江苏省苏州市郊区的一个村庄就是典型例子。近三年来,有超过50户城市家庭在此建房居住,他们中很多人是文化创意行业从业者。在这些新村民的推动下,村庄开始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举办农耕文化体验活动,村集体经济收入比三年前增长了3倍多。
我们注意到,城里人返乡建房现象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化特点。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一现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周边的乡村,呈现出周末度假和候鸟式居住的特征;在中西部地区,则更多表现为在外打工多年的人返回家乡定居的模式;在一些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来购地建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村落。
充分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农村建房涉及宅基地使用权、建筑规划许可等多项政策规定,应提前咨询当地村委会和相关部门,确保建房合法合规。
合理评估生活便利性。在选址时要综合考虑交通便利性、基础设施完善度、公共服务可达性等因素,避免因生活不便而导致新房闲置。
尊重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返乡建房不应简单照搬城市建筑风格,而应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循序渐进地适应乡村生活。城乡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建议先短期居住体验,逐步适应乡村生活节奏和社交方式,再决定长期居住计划。
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入乡村社区需要时间和耐心,应主动了解当地风俗习惯,与村民建立良好关系,共同参与村庄公共事务。
对于农村社区而言,也需要以开放态度看待这一现象。新村民的到来可能带来新思想、新资源和新机遇,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通过建立包容互助的社区氛围,城乡居民可以实现互惠共赢。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我的家乡,在城里人返乡建房的带动下,村里的面貌正在悄然改变:废弃多年的老宅被翻新成了特色民宿,荒芜的田地变成了有机蔬菜园,村口新开了便利店和咖啡馆。李叔感慨道: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跑,村里越来越萧条。现在不光老人回来了,还带来了新鲜事物,村子又活过来了。
城里人返乡建房现象既是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城乡关系重构的缩影。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曾被视为落后和需要改变的对象。而今天,乡村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和肯定。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不再是割裂的二元对立,而是在交流互动中找到各自发展的新路径。
你的家乡是否也出现了城里人返乡建房的现象?你对这种趋势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