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尊龙凯时官方网站- APP下载海漄:我不会是下一个刘慈欣

发布日期:2025-09-16 10:36:34 浏览次数:

  尊龙凯时,尊龙凯时官方网站,尊龙凯时APP下载

尊龙凯时- 尊龙凯时官方网站- 尊龙凯时APP下载海漄:我不会是下一个刘慈欣

  10月21日第81届“雨果奖”颁奖礼上,当听到“获得雨果奖的是《时空画师》”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祝贺声中,穿着一身笔挺西装的海漄稳步上台,从自己的偶像刘慈欣手中,接过了奖杯。

  海漄的作品《时空画师》荣获的是“最佳短中篇小说”这一奖项,而他也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作品奖的中国科幻作家。

  2015年,凭借《三体》,刘慈欣摘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2023年,当雨果奖奖杯从“60后”的刘慈欣交到“90后”的海漄手中,中国科幻似乎完成了一次交接,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早在颁奖礼前,网络上就有人抛出“海漄,下一个刘慈欣?”的话题。在会后采访中,当记者抛出这个问句时,海漄立马表示,刘慈欣是不可复制的,是目标和山峰一样的存在。“我也有我想要呈现给读者的真诚想法,不需要冠以任何名号。”

  说起《时空画师》的创作灵感,海漄提到了有一次看央视的《国宝档案》节目,那一期恰好介绍了《千里江山图》及其作者,一位年仅十八的天才少年王希孟。

  “我对他产生了兴趣。但在翻阅资料后发现,自《千里江山图》后,历史上竟再‘查无此人’。”从这一疑点出发,海漄开始了他的想象。

  《时空画师》小说追溯了一幅虚构的名画创作以及“当时”的朝野权力斗争故事,将“在故宫修文物”这一类热门话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推理、科幻相结合。海漄将这本小说视之为其科幻创作的阶段性小结:“在这篇作品中,我尽力平衡了故事、人物、历史的关系,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篇成熟之作。”

  作为一个新生代的科幻作家,海漄力求作品包容性和多元性。“以前科幻领域内会有争论,科幻作品科学性更重要一点,还是文学性更重要一点。到了后面,又有软科幻和硬科幻的讨论。”在海漄看来,这些都不成问题。

  “我认为最核心的是要有科学精神在里面,再以此为基础,写出好看的故事。”他表示,不管作品是什么题材,融入了什么元素,只要好看,能够启发大家对科学的热爱就行了。

  在到成都之前,海漄刚刚完成了另一篇历史科幻小说的写作,同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载体换成了福建土楼。

  “灵感源于很早之前看的一篇科幻小说,以及电影《末代皇帝》。”海漄认为,《末代皇帝》中,因为尊龙自带特殊气场的演绎,对于溥仪这个历史人物,有一定程度上的美化。“但电影也描述了一个人在历史潮流里的无奈,和对自由的向往。”该角色的复杂性,启发了他对于自己作品里主人公塑造的想法。

  当被记者问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否会成为以后作品主要的创作方向”时,海漄表示“这样的结合,并非刻意的安排”。

  “因为我们身在中国,长在中国。我们写的东西自然而然会带上这个地方的文化印记。”作为出生和成长于中国的科幻作家,海漄认为自己只是把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文化底色,呈现了出来。

  在他刚刚接触科幻时,发现中国的创作者多是学习者或仰望者的角色。因为作品中,很多人物背景都放在了国外。但这些年来,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了,作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性”,但海漄认为,科幻的魅力在于,人类的想象力是共通的。“况且我们的文化中也有一些普世的道理,同样可以打动人。所以科幻作品结合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没有问题的。”

  他说,历史上有很多作家都留下了惊鸿一瞥,但因为环境影响,后续都没再有作品问世。“但我更幸运,我们国内的科幻环境越来越好了,作者和读者越来越多了,才成就了现在。”

  能从自己偶像刘慈欣手中接过奖杯,海漄十分激动。“很早之前我就是他的忠实读者了。带我真正入坑科幻的作品只有两篇,一篇是潘海天的《饿塔》,一篇就是刘慈欣的《吞食者》。”

  除了刘慈欣、潘海天,钱莉芳、特德蒋和石黑达昌都是他喜欢的科幻作家。“像特德蒋,虽然他是华裔,并不是完全成长于东方教育背景,但是在他作品里,却透露出了一种东方宿命论,十分出彩。”

  在颁奖礼前,网络上就有人抛出“海漄,下一个刘慈欣?”的话题。这位年轻人听到后,立马回应:“大刘是不可复制的。”

  “刘慈欣的作品和成就,已经超越了科幻的领域。他产生的影响,商业和人文价值,都是不可比拟的。”海漄说,刘慈欣于自己和众多创作者,是山峰和目标的存在。“也许有的读者希望出现下一个刘慈欣,这可以理解。但不可能有谁成为‘下一个谁’,与其相比,我的读者数量和作品质量还相差甚远。”

  同时,海漄表示,作为一名作者,自己也有自己真诚的想法,想要呈现给读者,不需要冠以任何名号。

  相比科幻作家的身份,海漄自认更是一个科幻迷。“我就是出于热爱,一边工作一边创作。可能每天分给我写作的时间很少,但只要我爱好这个东西,我是愿意为之付出的。”

  其实在18、19年时,海漄才真正开始科幻写作。他学的是经济学,从事金融行业,本职工作几乎与科幻毫无关联。“但我的工作让我养成了有计划性、自律的习惯。”

  金融行业忙,常常加班至深夜,留给写作的时间其实很少。海漄说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在于,会把下班后玩手机、刷短视频的时间,留给阅读和写作。“在工作日,每天尽量都会抽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进行读和写。周末会更多一点。”

  海漄知道,还有很多想要成为科幻作家的科幻迷。他建议,如果想要写作,不能把视角仅仅局限于科幻。“科幻写作本身很考验作者个人的知识储备量。”

  目前,海漄的《时空画师》虽还没有被翻译向国外发行,但已有其他作品走出了国门。他有计划写长篇小说,但没有具体时间表。“因为个人精力有限,想要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读者。不会趁热度,去打乱我自己的节奏。”

  海漄也暂时不考虑全职写小说,希望工作和爱好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什么我确定自己爱好科幻,正是因为我愿意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去做。很多东西把它当爱好或工作的时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他认为,科幻是理想的爱,但现实中自己也有关于事业的追求。“我做的工作是很有意义有价值的。”